
吊车参数应用
好的,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三一STC750汽车起重机在不同工况下,如何应用其《起重性能表》来指导实际作业。这不仅是理论知识,更是保障作业安全的核心。
核心要点:理解性能表的关键参数
在查看任何性能表之前,必须理解其三个核心参数:
- 工作幅度: 吊臂回转中心到吊钩垂直下落点的水平距离。这是最重要的参数。
- 额定起重量: 在该工作幅度下,起重机允许安全起吊的最大重量。
- 臂长: 起重机主臂伸出的长度。性能表通常是基于某一固定臂长来制定的。
重要原则: 起重能力与工作幅度和臂长成反比。幅度越大、臂越长,起重能力越小。
应用案例场景分析
我们假设一个典型的STC750工况:主臂工况(不涉及副臂),其最大额定起重量为75吨。
案例一:设备厂房内安装大型设备(精确计算,安全第一)
- 场景描述: 需要将一台重40吨的设备吊装到厂房内指定位置。设备就位点距离起重机预计停车位置的水平距离(即工作幅度)为10米。厂房高度允许,计划使用28.5米臂长。
- 应用性能表步骤:
- 确定工况: 主臂工况,支腿全伸。
- 查找对应臂长的性能表: 找到STC750性能表中“臂长28.5米”的那一页。
- 交叉查询: 在表格左侧的“工作幅度”列中找到 10米,然后横向查看该行对应的“额定起重量”。假设查表结果为 48吨。
- 决策与分析:
- 安全性判断: 设备重量40吨 < 额定起重量48吨。理论上是安全的。
- 安全余量考虑: 安全余量 = 48t - 40t = 8吨。这个余量可以容纳吊钩、索具的重量(约1-2吨)以及一些不可预见因素,是比较充足和安全的。
- 最终决策: 可以执行吊装作业。但操作手仍需缓慢起钩,观察支腿地面情况,确保万无一失。
案例二:工地吊装预制梁(警惕临界状态)
- 场景描述: 在建筑工地吊装一根重30吨的预制梁。由于场地限制,起重机必须停在较远的位置,预计工作幅度达到18米。需要使用39米的臂长才能跨越障碍物。
- 应用性能表步骤:
- 找到“臂长39米”的性能表。
- 在“工作幅度”列中找到 18米,查得额定起重量假设为 32吨。
- 决策与分析:
- 安全性判断: 30吨 < 32吨。理论上刚过安全线。
- 高风险分析: 这是典型的“临界吊装”,风险极高!
- 重量误差: 预制梁的实际重量可能有正负误差。
- 索具重量: 吊装长大型构件所需的钢丝绳或吊梁可能重达1吨以上。
- 动载效应: 起升、回转停止时产生的动载荷会使瞬间负载超过30吨。
- 风载: 臂长39米,风的影响很大,会增加起重机的负荷并减小稳定性。
- 最终决策: 严禁直接起吊! 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之一:
- 最佳方案: 重新规划,让起重机更靠近作业点,减小工作幅度。
- 备用方案: 如果无法移动,需使用更长的臂长(如42米或45米)的性能表重新校核,但起重能力会进一步下降,可能无法满足要求。或者更换更大吨位的起重机(如100吨级)。
案例三:风电场地转场吊装(理解性能表的局限性)
- 场景描述: 在风电场,STC750需要吊起自身的一块配重(假设15吨)进行转场。此时,起重机并非处于“支腿全伸”的理想状态,而是使用行驶状态或半支腿状态。
- 应用性能表步骤:
- 关键点: 此时绝不能使用主性能表!必须查找《起重性能表》中专门针对行驶状态或相应半支腿工况的表格。
- 假设在

下载APP